對於愛做菜的人來說,坐在「浜作」主廚森川裕之的板前,彷彿是「天堂之座」,一切關於京都美食的光華、律動、歲月悠悠,都在眼前一一展開。
第二次來浜作了,內心依然澎湃洶湧。
日本料理史上第一家「板前割烹」-浜作(之前只有會席和懷石),1927年在大阪開店,創辦人森川榮(森川裕之的祖父),店名是取店址位於「北浜」及向他的師傅(菜刀名人)-「樽本作次郎」致敬,故叫「浜作」。
九十多年了,京都的浜作依然在日料史上璀燦如昔。
森川先生說起他用的頂級昂貴食材,彷彿我們轉身拿把蔥,摘點香菜那般自然。來自北海道熟成七年真昆布,一餐用量成本三萬日圓,是以前的三倍,因為絶版了,他當時一次收了五噸,存量還可以再用五年,那五年之後呢?他說,想退休了,做割烹太累了。
他在你面前現煮一番汁–昆布柴魚湯,細切每一片狼牙鱔到菊花般盛開,拆碎一整塊烤好的白鯛(馬頭魚)涼拌,不厭其煩來回過濾白味噌湯,直到奶白絲滑,怎麼不累?
湯葉飯的豆皮來自450年歷史的老店、京都最貴的松茸一公斤二十萬日圓、冬眠之前最肥美的狼牙鱔、一盒八萬日元的葛粉、賞味期只有一個月的「海老芋」、盛期的蕪菁、先醃,再風乾、蒸、炸的小鰈魚、名石最好的鯛魚。
你說來過京都浜作的人,如何在外地吃割烹呢?
森川無奈的說,他休息的時候,都吃洋食西餐,不是日料。他最大的願望,竟然不是「浜作」多大多久多有名,而是他希望客人前一天吃了世界名店後來到浜作,吃一口他的料理,告訴他「oishi」,就夠了。
這次,他的豆皮、海參卵巢、蕪菁蛋白泥、胡麻葛粉豆腐、狼牙鱔松茸土瓶蒸依然牽動了我味蕾上的記憶。
另外首次見識了他的白味噌湯,以馬鬃篩網(名店-有次,特別訂製)來回過濾十來回,成品入碗,如牛奶、似豆漿,久置亦不見醬、湯分離,口感如絲緞細滑,神奇之至。豆腐另以清水九十多度浸煮,最後入味噌湯會合,豆腐存在感十足、說是主角,亳不牽強。
春菊(山茼蒿)和波菜以芝麻醬、醋拌合,加乘的香氣、不帶澀、令我印象深刻。
烤香的白鯛,捏碎了,以白蘿蔔泥加醋、柚子涼拌,「大破大立」,他説,烤鯛魚的極致到頂了,還能幹嘛呢?「就打破、重來吧!」。
當年浜作「全盛時期」十一家店,二百多名員工,每天光是外送到各茶屋的料理就二百多份,森川裕之從小吃遍了爺爺、爸爸做的好料,卻從來沒有教過他做菜,直到他27歲,父親猝世,他才「被迫接班」,他另外的專長其實是「古典音樂樂評」,他甚至從不上菜市場買菜。
所以我說,他是典型的天才,「祖師爺賞飯吃」,祖、父輩留下的味道,精神,他完全記住、呈現,再創作,這不就是「橫空出世」嗎?
浜作老店,只營業到今年十二月下旬,休息半年,「預計明年五月」另址重現,他說板前所有都要搬過去,以後,一周最多只要開三天就好。
至於接班問題,他笑笑,希望可以挑到十個學生組成一個team來營運(過去上過他烹飪課的已過三萬人),他相信,其中會有五個人跑掉,最後最後,只有三個人會撐下來。
但畢竟,努力從來不是大師的必要選項,很多事,要看天份,聽聽老天爺的安排吧!
我只希望能夠在這星星紛嚷的浩瀚美食之境,可以在深秋之夜,坐在森川先生板前的小小角落,靜靜的喝一碗他的白味噌豆腐湯,于願足矣。
By 美食家吳恩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