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都站前的拉麵東軍

從麵攤起家的「新福菜館」,被公認是京都最早的拉麵店,也是「京都拉麵」的起源。光是憑藉著這等崇高的歷史地位,就很值得走一遭了不是嗎?

01
路邊攤起家的「新福菜館」本店始於1945年,被認為是京都最早的拉麵店。

唔…好像還好呀。

老實說,特地一早就拉跋至「塩小路高倉」,原先設定的目的地其實是隔壁的「本家第一旭」啦!但我太會挑日子了偏偏選到定休日,只好馬上轉頭走進「新福菜館」。這時候便忽然理解了為什麼「本家第一旭」非得緊鄰同質性相當高的「新福菜館」不可,完全是一種互補嘛!右邊走不通的話,走左邊就好了,真是輕鬆愉快啊。才不會像曾經的經驗,明明要去「天下一品」本店,但運氣太好又中獎休日,於是得餓著肚子在烈日底下走個好半天才走到候補的「極雞」,走到旅伴的臉都綠了。

與京料理清清清淡的印象相反,當「新福菜館」的招牌拉麵一上桌,只看得到幾近黝黑的湯色,深不見底啊。雖然很難讓人不懷疑「難道不是直接以原裝醬油當湯底嗎?」但實際確實使用了豬骨搭配雞骨熬煮,所以香味其實還不差。

03
外表看起來相當兇狠似乎重口味的「中華そば」,其實不若想像的重鹹(雖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吃麵卻不太喝湯的關係…)。這是小碗,600日元(稅入)
05
庶民的王道就是上菜要豪邁!「小心翼翼地送菜?」哪有那種閒工夫啊畢竟忙都忙死了,所以湯上桌時一定會灑出來,所以底下多墊一個盤子。所以雖然湯還是一定會灑出來,但至少不會灑在桌上。這是庶民式的體貼。

當然添了醬油調味,但與豬骨一起長時間燉煮的醬汁已經升華,早就不只是鹹味那麼簡單,搭配容易吸附湯汁的家常麵條,口味出乎意料地剛剛好,「比想像的好吃」是我的良心話。但更好吃的是炒飯! 

上週看到的日劇裡有這麼一段討論──
「咦、這裡的炒飯(チャーハン)沒加醬油耶?」
「你在說什麼!炒飯本來就是鹽味啊。」
「不對不對、所謂的炒飯就是醬油味好嗎!」
「笨蛋,醬油味的是『焼き飯』(やきめし)。」
「不是都一樣嘛。」
「當然不一樣啊!」

以上對白與該劇的劇情進展完全無關,想來是硬加進來拖長度的吧?但確實拜這段所賜,才讓我注意到:炒飯和焼き飯、「不一樣嗎?」在此之前我從不曾考慮過這個問題。

02
早上8點半的早餐吃清粥小菜?弱!喝咖啡配三明治?更弱!庶民的王道是拉麵!

這時再翻開「新福菜館」的菜單一看,哎呀呀,明明我吃的是炒飯,菜單卻沒有チャーハン的日文字樣,而是「焼飯」(やきめし)呢。而且一如日劇所描述的,「新福菜館」的「焼飯」承襲拉麵的醬油風格,調味確實是以醬油為主,配料則只是一點蔥花和一點點蛋。炒好之後、以湯杓倒扣上花樣都磨得掉了一半的美耐皿盤子上便上桌了,賣相陽春的不得了。

不帶期望地嚐一口,瞬間睡意全消。「好吃耶、這個!」我小驚呼了半秒,不只是比想像的好吃,而且是比想像的好吃非常多。首先是鑊氣足,米飯粒粒分明又不至於乾柴,而且毫不油膩,吃到盤底朝天時,竟完全不見油漬,可見清爽度。難怪來店的客人幾乎桌桌備有炒飯一盤,喔不,是焼飯。

04
「焼飯」(やきめし)500日元(稅入)。香氣十足不油膩,必點必點必點!很重要所以說三次(天啊好老梗我好老人)。

查詢料理字典,模糊的解釋是:チャーハン本來就是漢字「炒飯」的拼音說法嘛,顧名思義就是把飯拿來炒。但「焼き飯」既然有個「燒」,便有煎烤米飯的意思。然後又因為加諸在飯上的動詞不盡相同,就算都會打蛋進飯裡,炒飯是先炒蛋再加飯。相對地,焼き飯的蛋則是後加。

鹽味是炒飯,醬油味是焼き飯,像這樣以調味方式作為區隔條件的說法也是確有其事。不過,「真的有分那麼清楚嗎?」

當然是,沒有啊。

像我在點餐時,就很沒常識地向店員點菜チャーハン──畢竟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兩者不同嘛,但店員什麼也沒多問便收單了。不過既然現在知道差別了,記得下回要以「焼飯」為名點菜喔!

 by 小馨眼【京都,多謝款待】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